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医学论文 >

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(2)

时间:2015-04-17 12:57 点击:
结果 心理状态比较:两组干预前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0.05);干预后,两组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均有所下降,试验组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明显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0.05),见表1。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
  结果 
  心理状态比较:两组干预前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;干预后,两组SAS分值以及SDS分值均有所下降,试验组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明显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1。 
 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:试验组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高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2。 
 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: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,满意度比对照组高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3。 
  讨论 
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诊内科危重症,发病较急,患者因病情的影响、生活环境变化以及角色转换,心理上难免存在负面情绪。而情绪的不稳定,也导致了患者病情的加重。修红等人在研究中指出[1],负性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引起儿茶酚胺含量的增加,加快血小板的聚集,增加血液黏度,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加重。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,通过给予患者关爱和照顾,了解患者的困惑,从而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。 
  负性心理还与缺乏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有关。尹白梅在研究中指出[2],疾病、生理等方面的变化,会导致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出现错误理解等,这也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,加重病情。因此,在临床上还需要实施健康教育,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,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以及依从性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 
  本院通过对试验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,患者的心理状态、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。可见,心理护理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确切效果,值得普及和应用。 
  参考文献 
  [1]修红,国红玉.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[J].中国医学创新,2013, 10(32):221-222. 
  [2]尹白梅.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[J].护理实践与研究,2013,10(3):109-110..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